您所在的位置:首頁>要聞聚焦>文章頁

影像追溯百年黨史 銘刻那些光榮與偉大

http://courtneyjines.com/  (2021-04-16 08:34:39)    

 

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紅軍烈士陵園。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雨楊 攝

巴中市通江縣瓦室鎮(zhèn)嘯口村紅軍烈士墓。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向雨 攝

海拔4500米的雅克夏山埡口前,安眠著12名紅軍烈士,這是海拔最高的中國工農紅軍烈士墓。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樹 攝

百年前初心發(fā)軔,在艱難歷程中發(fā)展壯大,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征程中,在四川也寫下諸多輝煌華章。

近年來,不少紀錄片、電視劇、電影等作品,聚焦發(fā)生在四川的黨史故事。影視作品中的一段情節(jié)、一個鏡頭,如今娓娓道來或許容易,背后卻濃縮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的不懈奮斗和犧牲。從這些影像和影像背后的故事中,觀眾汲取著奮勇前進的力量。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

新技術出馬

重現(xiàn)百年黨史中的四川印記

近日,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四川廣播電視臺聯(lián)合打造的百集黨史文獻片《黨旗引征程——中國共產黨一百年四川印記》(以下簡稱《黨旗引征程》)正在持續(xù)播出。100集2-3分鐘的歷史文獻短片,再現(xiàn)100件重要歷史事件和其中的重要人物,回溯建黨百年壯麗華章中的四川印記。

《黨旗引征程》制片人寇志鵬介紹,這部100集文獻片主要根據(jù)時間分為四個部分:新中國成立前(1919-1949)、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1949-1978)、改革開放后(1978-2012)、十八大以來至今。“從吳玉章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到王右木創(chuàng)立第一個四川黨組織,從紅軍長征跨越大渡河、赤水河、雪山草地到敢為天下先的金魚公社、向陽公社,從發(fā)軔初心的崢嶸歲月到穿越戰(zhàn)火烽煙的孜孜求索,從改革開放到新時代朝著兩個一百年中國夢的不斷奮進,全景式展示四川黨組織的建立、發(fā)展和壯大的光輝歷程。”

這部文獻片每一集時長并不長,大約為2-3分鐘,要做好這樣的“微”文獻片,更講求故事的選取。據(jù)介紹,《黨旗引征程》從去年7月開始籌備,主創(chuàng)團隊從四川省檔案館、重慶市檔案館、四川省音像資料館、川大校史館,以及省內各地黨史陳列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等處收集查實海量文獻史料。有一些珍貴的影像資料,攝制組采用“AI色彩修復”“AI分辨率提升”“AI補幀”等技術進行還原和提升。

在第2集《吳玉章與留法勤工儉學》中,講述了成都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成立前后并且輸送培養(yǎng)大批進步青年的故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共黨史上的一件大事,不僅造就了一大批專家人才,還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省委黨史研究室宣教處黨史研究專家馬睿介紹,四川雖然深處內陸,交通困難,戰(zhàn)亂頻繁,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卻在此開展得深入而廣泛。“1912年11月,北京出發(fā)的第一批40余名留法勤工儉學學生中就有16人為四川派出。1917年后,在吳玉章等人的引導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再度興起。據(jù)統(tǒng)計,從1918年至1921年,四川留法勤工儉學的人數(shù)共達500余人,是全國赴法人數(shù)最多的省份。”

當時,法國正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的經濟恢復時期,學生們到法國后大多要工讀兼顧,許多人不得不從事比較辛苦的雜工。馬睿介紹,四川勤工儉學學生不少人進入了鋼鐵廠、汽車廠、化工廠、煤礦、農場做散工、雜工和下井挖煤工等,做技術工的很少。

“他們的住地離工廠較遠,要坐火車上下班,早上3點左右就得起床,由于極度疲勞,不少人下班后在火車車廂里就睡著了。勤工儉學學生們的生活也極其艱苦,住的是木板工棚,睡的是雙層床,幾個人共用一個汽油爐,大家做、大家吃,吃得極省,還得從中積蓄學費。”馬睿說,盡管工作和生活極為艱辛,但留學生們仍堅持每天3小時的學習,有人進了補習學校,有人自學,也有人寫文章、辦刊物等,正是在這種條件下,確立起他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四川留法勤工儉學青年中,鄧小平、朱德、聶榮臻、陳毅等后來都成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

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加速了一批民主主義革命者和進步青年、知識分子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1922年春開始,王右木、童庸生、惲代英、周欽岳等進步青年先后在成都、瀘縣、重慶等地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1923年10月,王右木遵照黨中央指示,在成都建立了直屬中央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成都獨立小組(亦稱成都支部),是四川第一個黨組織。

為戰(zhàn)友修陵

二萬五千余名紅軍烈士長眠通江縣王坪村

在通江縣沙溪鎮(zhèn)王坪村,有一個全國安葬紅軍烈士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長眠著25048名紅軍烈士。《黨旗引征程》第11集,就走進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紅軍烈士陵園,鏡頭下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令人震撼,而那一段黨史同樣震撼人心。

省委黨史研究室宣教處黨史研究專家蒲志明介紹,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從四川省通江縣兩河口鄉(xiāng)入川,以巴中為中心建立了川陜革命根據(jù)地,這也是全國第二大蘇區(qū)。1934年1月紅四方面軍總醫(yī)院遷至通江縣沙溪鎮(zhèn)王坪村,紅四方面軍為紀念為革命犧牲的戰(zhàn)友,決定在王坪修建烈士陵園,這里也是全國唯一一座紅軍為自己戰(zhàn)友修建的陵園。

“紅四方面軍總醫(yī)院遷駐通江縣王坪村后,因條件艱苦,環(huán)境惡劣,缺醫(yī)少藥,很多紅軍傷病員因傷勢過重醫(yī)治無效而光榮犧牲。”蒲志明說,陵園中最初將烈士一人一墓就地安葬,隨著戰(zhàn)事愈加激烈,轉送總醫(yī)院的紅軍傷亡人數(shù)也逐漸增多,初期,總醫(yī)院對犧牲的烈士還能一人一棺一墓,到后期由于犧牲的烈士愈來愈多,則只能滿足二至三人一匣(木匣子),再到后來只能將犧牲的烈士進行集中埋葬。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當?shù)厝罕娪謱⒁恍┘t軍遺骸收殮于此,陵園中安葬了紅軍烈士及烈士遺骸7823人(具),形成紅軍烈士集墓。

在紅軍烈士集墓前,矗立著一塊墓碑,上面倒懸的黨徽格外顯眼。碑身正中豎刻“紅四方面軍英勇烈士之墓”,兩旁有聯(lián),上聯(lián)為“為工農而犧牲”,下聯(lián)是“革命的先驅”,橫批“萬世光榮”。

1935年初,紅四方面軍奉命撤離川陜革命根據(jù)地,開始戰(zhàn)略大轉移。當?shù)匾坏刂鲙送品跗毫沂磕贡?,掘墓毀棺,而當?shù)匾恍┺r民百姓,冒著生命危險,連夜將墓碑深埋在村內的一處冬水田內,又將烈士們的遺骨收殮重新安葬。直到1951年,中央南方老革命根據(jù)地訪問團前來祭掃陵園,在當?shù)厝罕娭敢?,將墓碑挖出后重新安放于原位?/p>

在建立和發(fā)展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的斗爭中,成千上萬的紅軍將士英勇奮斗、流血犧牲,犧牲的紅軍烈士遍布川陜蘇區(qū)的山山嶺嶺,在通江許多地方都還有散葬的烈士墓。2011年,為了集中緬懷為革命獻身的紅軍英烈,通江縣將散葬于全縣23個鄉(xiāng)鎮(zhèn)50處17225名紅軍烈士的遺骸集中遷葬于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紅軍烈士陵園新建的無名烈士紀念園中,萬座無名墓碑遍布山坡,上面都刻著一顆紅星,雖然后人已無從知曉安眠于此的烈士的名字,但那顆閃亮的紅星,成為他們永恒的身份象征。

據(jù)了解,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峨眉電影集團、四川省文聯(lián)等聯(lián)合出品,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四川峨眉電影音像有限公司等單位聯(lián)合攝制的記述川陜蘇區(qū)革命斗爭歷史的大型文獻紀錄片也正在拍攝制作中。

挖歷史細節(jié)

銘刻悲壯與光輝

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彝海結盟……紅軍長征在四川留下的濃墨重彩的篇章被峨影集團等出品的紀錄片系統(tǒng)地梳理展現(xiàn),引發(fā)廣泛關注。

由峨影集團等聯(lián)合出品的10集紀錄片《紅旗漫卷西風——紅軍長征過四川》(以下簡稱《紅旗漫卷西風》)2016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開播以來,引發(fā)廣泛關注。這部紀錄片由峨影導演錢路劼執(zhí)導,一級編劇陳莊擔任編劇,系統(tǒng)地梳理展現(xiàn)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四川的歷程,再現(xiàn)波瀾壯闊歷史畫卷。

在《紅旗漫卷西風》第七集《血沃紅原》中,記述了紅軍在四川過草地的故事。那時,草原正值雨季,氣候變幻莫測,沼澤密布,還有野獸和瘴氣,并且極度缺少食物,這也是紅軍長征途中最為艱難的一段征程,許多紅軍戰(zhàn)士都犧牲在了茫茫草原之中。

阿壩州若爾蓋班佑,是紅軍過草地后遇到的第一個村寨,在如今班佑河邊,豎立著一座烈士紀念碑,紀念犧牲在河邊的數(shù)百名紅軍戰(zhàn)士。紀錄片中也回顧和講述了這一段令人悲痛的歷史。

當時,擔任紅三軍殿后收容任務的十一團走出草地后,又受命返回班佑河,尋找一支掉下的部隊。上將王平當時擔任十一團政委,紀錄片中,王平之子范曉光回憶,父親帶領的十一團在過草地時已經犧牲了200多人,接到尋找掉隊紅軍戰(zhàn)士任務后,父親立即帶領部隊返回草地,當走回到班佑河邊,看到河對岸果然坐著幾百名戰(zhàn)士,圍成一圈一圈,一動不動,大聲呼喊也沒有人回應,于是王平帶著偵查員過河,過河一看,這些戰(zhàn)士原來全部都已經靠在一起犧牲了。

“實際上,只要過了河,就基本快走出了草地,前面就是平坦的路,就差一步,這些紅軍戰(zhàn)士沒能過河,把自己的生命永久地留在了河邊。”陳莊對于這一段歷史也是感觸深刻。

在《紅旗漫卷西風》中,挖掘到許多這樣感人至深的歷史細節(jié),正是無數(shù)人的犧牲,成就了紅軍長征勝利,也向世界宣告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

導演錢路劼告訴記者,創(chuàng)作這樣的歷史文獻紀錄片過程中,對于自己來說也是一次次的升華過程。“在浩瀚的史料和豐富的生活中,盡量發(fā)掘那些前所未聞、感人至深的史實和故事,特別是一些生動感人、具有強烈時代特點、與眾不同的細節(jié),要用影視的手法、影視的特點,真實可信地在銀幕和屏幕上呈現(xiàn)出來,絕不要滿足于已經知道的和套路化簡單化的東西,一定要以思想的高度、生活真實,細節(jié)的力量,以及巨大的情感沖擊,來實現(xiàn)對紅色歷史、革命先輩的銀幕和熒屏呈現(xiàn)。”

(《四川日報》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