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以文會友>文章頁

《史記》與中華民族精神塑造

http://courtneyjines.com/  (2017-04-17 11:39:55)    

《史記》與中華民族精神塑造

 

司馬遷是我國西漢時期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市)人,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1956年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巨著《史記》,展現(xiàn)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年的中華民族歷史,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座巍峨的豐碑?!妒酚洝芬云渖羁痰乃枷耄S富的精神,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今天和大家討論的話題是《史記》與民族精神。

  大家知道,中華民族精神產(chǎn)生于先秦時期,到漢代基本確立,此后不斷發(fā)展?!妒酚洝氛檬窍惹刂翝h武帝時代中國歷史最為豐富的載體,也就是說,中華民族精神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在《史記》中得以集中體現(xiàn)。要認識中華民族精神,《史記》是最好的切入點。

《史記》記載了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

  要談民族精神,首先需要了解我們民族形成的基本歷史。先秦至西漢時期,是中華民族形成的重要時期,《尚書》、《國語》、“春秋三傳”等著作對此都有一些零星記載,但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則是《史記》,它是一部通史,是先秦以來中國歷史記載的集大成著作。

  中華民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遠古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但《史記》略去三皇,直接以黃帝作為全書的開端,這是具有深刻意義的安排。首先,黃帝時期作為大一統(tǒng)的開始,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本思想觀念,即社會的發(fā)展需要統(tǒng)一而不是分裂;其次,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祖先,中原和周邊民族都是黃帝的子孫,形成了我們中華民族完整系統(tǒng)的民族譜系,中華民族的歷史線索就從黃帝開始,一直延續(xù)下來,清人李景星《史記評議》就指出:“太史公史,始于五帝,重種族也,蓋五帝始于黃帝,為我國種族之所自出?!?SPAN lang=EN-US>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標志著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的開始?!肚厥蓟时炯o》記載秦統(tǒng)一天下后:“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jù)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薄傲现畠?nèi),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鼻赝醭闹醒爰瘷?quán)制,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為統(tǒng)一的民族意識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司馬遷在《六國年表序》中也高度贊揚秦的統(tǒng)一是“世異變,成功大”??梢娗氐慕y(tǒng)一在民族歷史上的重要性。漢朝的建立,進一步實現(xiàn)了民族大一統(tǒng),并且形成以漢族為主體、以中原王朝為核心的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匈奴等周邊民族也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夏商周至秦漢時期,在漢族的先民——華夏族開發(fā)黃河流域的同時,各少數(shù)民族也在開發(fā)周邊的地區(qū),與中原華夏民族一起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華民族在文明歷史的進程中,中原一帶開化較早,文化較為發(fā)達,正如《趙世家》中公子成所說:“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圣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能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彼抉R遷之前,人們的民族觀一直是歧視周邊民族,并視為蠻夷。司馬遷則以獨特的思想,創(chuàng)立民族史傳,如《匈奴列傳》《南越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大宛列傳》等,把四周少數(shù)民族納入華夏民族的版圖之內(nèi),并且將他們看成漢天子的臣民。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對民族列傳的設立原因有明確的交代,如:“漢既平中國,而佗能集楊越以保南藩,納貢職。作《南越列傳》?!薄皡侵涯?,甌人斬濞,葆守封禺為臣。作《東越列傳》?!薄把嗟どy遼間,滿收其亡民,厥聚海東,以集真藩,葆塞為外臣。作《朝鮮列傳》?!薄疤泼墒孤酝ㄒ估?,而邛笮之君請為內(nèi)臣受吏。作《西南夷列傳》。”由此可見大一統(tǒng)時代下周邊民族對中原政權(quán)的認可。同時,周邊各族與中原民族關系密切。如《南越列傳》載:“南越王蔚佗者,真定人也,姓趙氏。秦時已并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蹦显酵跏侵性?,“雜處”說明不同民族的融合?!稏|越列傳》記述了東越與中原的歷史淵源:“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后也,姓鄒氏。”這些傳記,在描述民族融合的同時,也寫出各民族的生活環(huán)境和風俗習慣。如《匈奴列傳》記載匈奴民族特點:“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yè),然亦各有分地。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薄捌渌?,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yè),急則人習戰(zhàn)攻以侵伐,其天性也?!薄白跃跻韵?,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姓字。”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之間還有通婚現(xiàn)象,《晉世家》載晉公子重耳因驪姬之亂逃亡至狄,趙衰隨從。狄伐咎如(赤狄),得二女,翟以其少女為重耳妻,長女為趙衰妻?!缎倥袀鳌份d周襄王娶戎狄女為后,還有漢初與匈奴的“和親”情況。《大宛列傳》記載張騫在匈奴時娶胡人妻并生子。中原國家也吸納其他民族的人才為己所用,如春秋時期秦國,“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于秦”。特別是《貨殖列傳》記載中原與周邊民族之間的經(jīng)濟往來,《大宛列傳》記載張騫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更顯示出民族之間的互相交往。司馬遷站在漢代大一統(tǒng)的立場上,較為全面地記載各民族的歷史,并且特別注意漢朝與周邊民族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交往,尤其是武帝時期,征服匈奴,在河西設立郡縣,在西南和兩越地區(qū)推行郡縣制,并派張騫通西域,都是促進民族融合的關鍵措施。司馬遷還注意漢朝派往周邊民族的使者為大一統(tǒng)社會所作出的貢獻,如《西南夷列傳》中的唐蒙、司馬相如、公孫弘和王然于等,《南越列傳》中的陸賈,《大宛列傳》中的張騫,等等。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歷史發(fā)展情況來看,司馬遷打破“種別域殊”的界限,把中國境內(nèi)各民族看作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這無疑是進步的、積極的。

  《史記》展現(xiàn)出來的中華民族歷史,是由原始部落到大一統(tǒng)封建帝國的建立,由眾多民族不斷的融合到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統(tǒng)一體的形成。這個過程,經(jīng)歷了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出現(xiàn)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物,但總的趨勢是走向融合、認同,這就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價值取向奠定了基礎。

《史記》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精神

  《史記》在展現(xiàn)中華民族發(fā)展、融合歷程的同時,也展現(xiàn)出中華民族所具有的精神風貌和價值取向??偟膩砜?,中國地域遼闊,不同民族各有特點,各有精神追求,但經(jīng)過長期積淀,互相包容,達到了普遍認同,形成了共同的核心價值目標。尤其是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統(tǒng)治地位的確立,對中華民族精神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妒酚洝匪w現(xiàn)的中華民族精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維護統(tǒng)一。《史記》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三千年的奮斗歷史,盡管這個歷程極為曲折艱難,但統(tǒng)一始終是人心所向。從黃帝開始,就為一統(tǒng)天下而“修德振兵”,此后,“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shù)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余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后乃放弒。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tǒng)若斯之難矣?!保ā肚爻H月表序》)這是司馬遷對先秦以來統(tǒng)一天下艱難歷程的概括。統(tǒng)一是人心所向。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對三十世家體例的解釋說:“二十八宿環(huán)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并且對每篇的寫作目的進行了說明,在20篇中使用了“嘉”字。這個充滿贊譽性情感的“嘉”字絕大多數(shù)集中在周代諸侯國輔佐周王室和漢初維護中央統(tǒng)一的人物身上?!妒酚洝贰笆怼泵恳槐硪捕俭w現(xiàn)出了這部著作大一統(tǒng)的思想。

  開拓進取。社會發(fā)展需要不斷地開拓進取,夏禹“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就是開拓精神的體現(xiàn)?!妒酚洝分畜w現(xiàn)進取精神的首先是帝王。中華民族的奮斗不能沒有理想和目標,帝王就是這種理想和目標的代表,王跡興衰變化體現(xiàn)著民族的奮斗歷程?!妒酚洝芬缘弁鯙橹行模@是時代的必然,我們不必苛求司馬遷。盡管像三代圣君、秦皇漢武等不可避免地帶有個人野心,但當他們在結(jié)束分裂、統(tǒng)一天下時,或在鞏固自己新興政權(quán)時,表現(xiàn)出非凡氣魄和力量,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贊。

  社會發(fā)展是由各個階層的人物共同推動的結(jié)果,天子畢竟是少數(shù),因此,最能體現(xiàn)我們民族開拓進取精神的當是社會各階層人物。以將相名臣而言,有的忠心耿耿,輔佐國君成就大業(yè),如周公輔成王、管仲輔桓公、蕭何輔漢王等;有的大臣敢于進諫,為國著想,如觸龍說趙太后,張釋之、馮唐面折漢文帝,汲黯直言漢武帝,等等;有的正直廉潔,奉公守法,如《循吏傳》所記的孫叔敖、鄭子產(chǎn)等“循吏”;有的為民請愿,除暴安良,如西門豹治鄴等;有的出使四方,不辱使命,如藺相如“澠池會”、張騫通西域等。三千年歷史,戰(zhàn)火不息,因而傳記中出現(xiàn)了許多軍事家:有的運籌帷幄,如張良、陳平等;有的馳騁疆場,如孫武、孫臏、司馬穰苴、田單、廉頗、白起、王翦、韓信、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等。像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壯語,代表了這類人物的進取精神。

  《史記》人物中,值得我們注意的那些思想家,他們?yōu)榱私?gòu)自己的理論體系,積極開拓,表現(xiàn)出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精神,還有文學家的創(chuàng)造,體現(xiàn)了我們民族在精神領域中的探索精神。還有《史記》中的天文、歷法、醫(yī)學等領域的特殊人物,也體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史記》中還有大量的下層人物,如游俠、刺客、商賈、俳優(yōu)、卜者,等等,他們?yōu)樽约旱睦硐攵鴬^斗??梢哉f,下層人物雖然做的事情不一定驚天動地,但他們的進取精神同樣應予以肯定。人類社會是由多階層組成的,如果缺少了下層人物的進取奮斗,那么,社會這座“金字塔”也就缺少了堅實的基礎。

  堅韌不拔。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明設立列傳的原因:“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但封建制度并沒有給每個人建功立業(yè)創(chuàng)造條件,“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 《淮陰侯列傳》),因而,建功立業(yè)是非常艱難曲折的。也正唯其難,才更顯出奮斗者頑強不屈的精神,也更具有生命的價值?!犊鬃邮兰摇酚涊d孔子是一個熱心救世的人物,他有宏偉的抱負,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他周游列國,宣傳自己治國平天下的政治主張。盡管到處碰壁,但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種精神給后代志士仁人以極大鼓舞。屈原為實現(xiàn)自己的“美政”理想與黨人進行了頑強不屈的斗爭,甚至自己被趕出朝廷后,仍在不斷地追求?!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就是這種追求的真實寫照與高度概括。司馬遷身受宮刑,奇恥大辱使他痛不欲生,想一死了之。但是,《史記》還沒有完成,如果一死了之,豈不是“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他堅強地活了下來,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史記》。司馬遷在《史記》中還寫了許多“隱忍就功名”的烈丈夫:伍子胥報仇,名垂后世;句踐臥薪嘗膽,稱霸天下;范雎逃難,歷盡艱險,終于權(quán)重秦國;季布為人奴而不死,終為漢代名將。正是這些人,給《史記》增添了生命力量,千載而下,仍使人激動不已。

  革故鼎新。當舊的生存環(huán)境已經(jīng)老化,沒有生機、沒有朝氣時,一些有志之士,尤其是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較為清醒的人物,極力想給它注入新的活力?;蚋镄?,或革命,以改變或摧毀現(xiàn)實、建立新的生存環(huán)境為目標。改革,意味著改變傳統(tǒng),改變舊有的觀念和做法,尤其是改革觸動貴族利益時,往往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渡叹袀鳌酚涊d商鞅變法時,先以雄辯和果敢打消了秦孝公的疑慮,然后又與甘龍、杜摯等保守勢力進行斗爭,終于使秦國獲得新生。但后來,保守勢力又一次抬頭,商鞅被車裂,成為悲劇人物。再如《晁錯傳》所記,西漢初年,中央集權(quán)和地方勢力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晁錯從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愿望出發(fā),提出許多變革的策略,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削弱郡國勢力,這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諸侯對他恨之入骨。結(jié)果,晁錯被身斬東市,同樣成為悲劇人物。

  如果說革新還只是對現(xiàn)實進行輕微改造的話,那么,革命則是更激烈的改造現(xiàn)實的方式?!妒酚洝匪d的湯伐桀,武王伐紂,乃是改朝換代。一個王朝因為政治敝壞而走向覆滅,但同時又意味著另一個受民眾歡迎的王朝的新生。對華夏民族來說,這是暫時的曲折和苦難,我們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也就體現(xiàn)在這偉大的變革之中。“本紀”就是這個變革的具體體現(xiàn)。與改朝換代相關聯(lián)的是起義。也正由于這些起義,推動了社會的向前發(fā)展,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我們民族積極進取、勇于革命的精神。盡管起義多以失敗而告終,但最終給后人的,卻是一種可歌可泣的精神。

  憂國愛國。憂患,這是個體生命一種普遍的精神現(xiàn)象。春秋戰(zhàn)國時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則把這種憂患意識擴大到整個社會。憂患意識有著深刻而豐富的內(nèi)涵,它飽含著生命的熱情,是人的生命意志的頑強表現(xiàn),促使人發(fā)奮努力,促使人追求“生”的價值?!肚袀鳌肪褪沁@方面的代表。當社會處于分裂、動蕩之時,憂患意識會成為一種積極的時代風尚,一大批有志之士,為社會的統(tǒng)一、安定而憂慮。如春秋戰(zhàn)國時代,之所以出現(xiàn)百家爭鳴局面,與思想家們的憂患意識分不開,盡管各家學說不完全相同、甚至針鋒相對,但有一個共同的時代主題,就是如何結(jié)束戰(zhàn)亂、統(tǒng)一天下。諸子百家的著作中,都有這些思想家的自我形象,透過他們的理論主張,也不難看出他們的憂患意識。《史記》對這些思想家的憂患意識也都有表現(xiàn)。當然,在天下一統(tǒng)、新王朝剛剛建立之時,統(tǒng)治者為鞏固政權(quán)也往往產(chǎn)生憂患意識,因而也會有共同的時代課題。如西漢初年,圍繞著如何鞏固政權(quán)問題,出現(xiàn)了一大批憂患人物,《史記》中記載的陸賈、賈誼、鄒陽等,都為國家的長治久安而憂患,甚至在盛世也會出現(xiàn)“危言”。賈誼生活在“文景之治”的盛世,朝廷上下都以為可以坐享太平,獨有賈誼深謀遠慮,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憂世之言,表現(xiàn)出超前性的憂患意識。憂患意識是與愛國精神緊密相連的。憂國,正是為了愛國。在中國古代,愛國精神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表現(xiàn),而且往往與忠君連在一起,但它已作為我們的民族心理,深深地積淀下來?!妒酚洝匪浱A相如在澠池會上奮不顧身維護國家尊嚴,在內(nèi)部不愿與廉頗爭功,而是“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霍去病為國家忘自家、克己奉公,卜式輸財助邊,濟國家之困,李廣反擊匈奴,保家衛(wèi)國等,都體現(xiàn)了愛國精神。

  崇尚德義。西周時,“敬德”思想就已成為衡量國君的一個重要條件。此后,社會急劇變化,人從神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人成為主宰自己行動的主人。而要真正做人,就必須注重道德修養(yǎng)??鬃拥娜蕦W思想就是這個時代的產(chǎn)物。就個體人格而言,孔子強調(diào)“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孟子更追求大丈夫人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尤其是儒家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人格追求,給有志之士以巨大的鼓舞力量。在《史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許多國君德厚仁愛,受到民眾擁護愛戴;而暴虐如桀紂的國君,則被民眾推翻?!多嵤兰摇酚涊d子產(chǎn)的話語:“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執(zhí)政者不得不實行一些于民有利的措施,以顯示自己的仁德,尤其是新王朝建立之初,更是如此。像商湯、周文王、周武王、漢文帝等,被人稱為仁愛之君。即使像“春秋五霸”,也時常打出仁德的旗號,以爭取人心?!缎⑽谋炯o》記載:“漢興,除秦苛政,約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難動搖?!碑斎?,在《史記》中,我們更多的是看到志士仁人的高風亮節(jié)。伯夷、叔齊不愿食周粟而餓死;屈原為保持高潔人格而沉江自殺;魯仲連寧愿“蹈東海而死”,也不忍秦國稱帝;尤其是《趙世家》記載的“趙氏孤兒”故事中的公孫臼、程嬰等義士,為保護趙氏孤兒而犧牲自己譜寫出一曲動人的樂章。

  《史記》所表現(xiàn)的民族精神,除以上所述外,還有:維護正義、反對邪惡;團結(jié)友愛、忠于職守,等等。

《史記》對民族精神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

  《史記》所表現(xiàn)的中華民族的生命及其精神,并沒有隨著時代的消逝而消逝,也沒有隨著歷史的過去而凝固,而是一個繼續(xù)流淌著的過程,它是傳統(tǒng)精神,但經(jīng)過凈化、升華之后又變?yōu)楝F(xiàn)實精神,并指向未來。

  《史記》對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是由無數(shù)個實實在在的個體身上所體現(xiàn)的精神而形成的,流淌在我們民族的血液中。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我們的民族精神就從這里開始發(fā)源。民族生命、民族精神猶如一江春水,細大不捐,兼收并蓄。在三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河流愈來愈寬,聲勢愈來愈大,力量愈來愈強。如果把整個中華民族精神比作一個母系統(tǒng)的話,那么中華大地上各個民族的精神就是一個子系統(tǒng)。在這些子系統(tǒng)里,有無數(shù)個富有生命活力的個體生命在躍動。它的躍動,使整個系統(tǒng)都充滿了活力?!妒酚洝分性S多人物積極進取、剛強不息、勇于革命,也正是活力的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大廈需要全民族的人來支撐。而《史記》中大量的優(yōu)秀人物、脊梁人物,在支撐民族大廈過程中起了中堅作用,對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一部史書,《史記》通過獨創(chuàng)的編撰體制展現(xiàn)我們的民族精神。司馬遷第一次把中華民族三千年歷史納入一個巨大而又有系統(tǒng)性的載體之中。《史記》是紀傳體著作,以人為核心反映歷史的變化,所以,對于民族精神的展現(xiàn)主要是通過各階層人物來實現(xiàn),這些人身上有我們民族精神的徽記。本紀、世家、列傳三體各有側(cè)重,從不同的層面展現(xiàn)帝王、貴族、社會各階層的人物。三體的開篇頗有深意,它們具有共同的思想特征,即以“德”和“義”立意,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我們民族的價值追求。本紀開篇《五帝本紀》,突出五位帝王的“德”和“讓”,有德者有天下。世家第一篇《吳太伯世家》,司馬遷在《自序》中闡明創(chuàng)作主旨:“嘉伯之讓,作《吳世家》?!绷袀鞯谝黄恫牧袀鳌芬嗍侨绱耍骸澳┦罓幚?,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作《伯夷列傳》。”所以,司馬遷選擇人物,其中就蘊含著他的精神追求。一些高官厚祿之人沒有進入史書反而一些下層人物入選,目的就是要突出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物?!妒酚洝愤x擇人物的過程,實質(zhì)上就是人物精神的選擇過程?!鞍藭闭宫F(xiàn)不同時代的文化典章制度,揭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認識中華民族精神提供豐富的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背景。“十表”則以大事年表的形式清晰展現(xiàn)中華民族三千年歷史的流程。因此,《史記》五種體例互為補充,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中華民族精神就是在這個系統(tǒng)中得以體現(xiàn)。

  《史記》對于民族精神塑造的又一貢獻在于,較為真實全面地記載了各民族逐漸融合的過程。通過這個融合過程,也體現(xiàn)了我們民族兼容并包的精神。如前所說,《史記》設立專門的民族列傳,真實反映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史記》其他篇章中也往往注意民族融合問題。如《吳太伯世家》:“余讀《春秋》古文,乃知中國之虞與荊蠻句吳兄弟也?!闭f明吳國與中原之間的密切關系。又如《自序》所言:“嘉句踐夷蠻能修其德,滅強吳以尊周室,作《越王句踐世家》?!睆娬{(diào)句踐與中原的關系。《晉世家》記載晉悼公時重用魏絳,“使和戎,戎大親附?!睍x悼公稱贊道:“自吾用魏絳,九合諸侯,和戎、翟,魏子之力也?!斌w現(xiàn)出不同民族之間和平共處的特點。

  《史記》為了展現(xiàn)人物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采用了一些獨特手法。因為精神不是空洞的,而是通過具體的行為體現(xiàn)出來,所以往往在人物傳記中放大某些事件。虞舜至孝,禹分九州,句踐臥薪嘗膽,商鞅變法強國,藺相如澠池相會,田單復齊,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zhàn),晁錯削藩,李廣治軍,張騫通西域,司馬遷發(fā)憤著書等重大事件,最能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史記》也就特別用濃墨重彩去描寫。有時則通過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體現(xiàn)人物的精神品格,如《吳太伯世家》記載,季札出使,北行時造訪徐國國君。徐君喜歡季札的寶劍,但沒敢說,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還要出使中原各國,所以沒獻寶劍給徐君。出使回來又經(jīng)徐國,徐君已死,季札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墳墓樹木之上才離開。隨從人員不解其意,季札曰:“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表現(xiàn)了季札誠信的人格精神。廉頗“負荊請罪”表現(xiàn)知錯就改,“公儀休拒魚”表現(xiàn)廉政,甚至不知名姓的“漂母”,其助人精神也感動后人。另外,《史記》常常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描寫以及對比描寫等手法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追求,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當然,司馬遷敏銳的思想,獨特的價值觀、歷史觀,滲透在《史記》中,對我們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關鍵性作用。司馬遷是思想家,他要“究天人之際”,通過三千年歷史找到了答案:推動社會巨輪前進的是人不是天,而每個人身上所體現(xiàn)的精神正是社會力量的集中體現(xiàn)。他要“通古今之變”,強調(diào)從“變”中觀察一切,社會在變,人的精神也在變,我們的民族精神也正是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中逐漸形成。司馬遷也正是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過程中,大膽突破傳統(tǒng)思想觀念,表達了不同于一般思想家的“一家之言”。正是由于司馬遷獨特的歷史觀、價值觀,使《史記》成為“史家之絕唱”,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載體。司馬遷用自己的心血鑄成了我們中華民族歷史的長城,把我們民族的精神揭示出來,其貢獻值得肯定。

  《史記》所展現(xiàn)的先秦至漢代的中華民族精神,經(jīng)過不斷的揚棄、凈化,成為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時代發(fā)展到今天,我們既要弘揚傳統(tǒng)精神,又要呼喚更高層次的民族精神,為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張新科 文學博士。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任陜西省司馬遷研究會會長、中國《史記》研究會副會長等。出版《史記與中國文學》《唐前史傳文學研究》《史記學概論》《文化視野中的漢代文學》《中國古典傳記文學的生命價值》等著作,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chǎn)》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外史記文學研究資料整理與研究》。

  (演講內(nèi)容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3&ZD111《中外史記文學研究資料整理與研究》階段性成果)